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支撑,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学工具应运而生。相比于传统教材,数字教材有更好的呈现形式、交互能力及查阅便利,能够解决纸质教材课堂使用效率低、课后使用频次低等问题。
目前,职教领域对数字教材的研究与探索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形态的数字教材层出不穷,但仍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部分数字教材仍是在纸质教材版式的基础上完成数字化改造,尝试将阅读观感与数字资源呈现特点相匹配,形式上更像是电子教材的升级版本,没有打破传统教材的限界藩篱,只在呈现手段、阅读便利等方面有了改善。
一个比较成熟的观点认为,数字教材不是纸质教材的数字化。数字教材是立体化、结构化、多形态数字资源的集合,它与课程资源一体化建设、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与授课进程紧密适配。因此,在建设数字教材的过程中,把握好以下三个特征尤为重要。
立体化、结构化资源是数字教材的首要特征
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实施以来,已建成一系列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等体系化课程改革成果,完成了以微课为代表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改造,知识序列由学科体系式趋向碎片式并形成重组,丰富了课堂教学组织与呈现形式。
到数字教材阶段,知识序列的呈现更体现立体化、结构化的特点。如搜索引擎中常见的“双链”模式,知识点之间按照一定的关联规则构成知识网络,具有关联关系的知识点之间可以实现“互链”,同体系不同课程之间、同课程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序列可以有机融合、贯通,完成知识及技能图谱立体化,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及复用。同时,各类碎片化的数字资源按照一定规律分布于各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进程编排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并体现分层、进阶等结构化特点。
与课程教学的适配性是数字教材的关键特征
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宗旨是服务教学设计。为更好地体现数字教材的数字赋能能力,一种可行的方案是采用基于教案的进程式布局,使教材的架构、内容与课程教学进程相适配,服务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基于此,数字教材中将更多以主动性、交互式的资源为主,需要借助AR、MR等方式来呈现,也能够为自主式、个性化的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学习选择。
为丰富个性化的教学场景构建,教材内容对于课程教学的辅助作用具有动态性,具备让教师自主编制教学进程的功能(如电子教案),学生可看到课前发布的每节课的计划安排、工作任务等,也可以根据进程信息在引导下完成课堂实验、实践等教学任务。
数字支撑平台是数字教材的应用特征
是否有数字平台作为支撑是数字教材与传统教材的最大区别。与现有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相比,数字教材平台不仅具备承载、应用、兼容各类数字资源的能力,承袭支持个性化教学设计、师生互动等功能,还应具有辅助教学组织、课堂管理、实施评价等拓展性能力。目前,各类数字教材主要依托各出版社各自的数字化平台呈现与应用,在资源共享、数据互通等方面还需要通过制定规范来进一步实现统筹规划。
数字教材应有统一的标准,但呈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对学习者而言,有统一的课程平台入口;各课程可以设计个性化的界面,配备导航栏;支持在线自主学习和线下辅助学习,师生在授课过程中都可以根据教学进程随时查阅课程相关信息,并展开互动;课程系统可自动记录师生课堂行为轨迹并生成反馈数据,为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提供参考依据。
数字教材应具备在经过认证的统一平台上审核、汇聚及展现的能力,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融合终身教育理念,有利于数字教材的推广和应用。数字资源的标准贯通便于支撑模块化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更新与迭代,避免了资源的损耗与浪费。积木式的知识组合便于衍生不同版本,如职业本科版、社会培训版等,对专业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也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洪 程智宾 陈清琰,单位系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资讯排行
- 魔珐有言解锁AIGC教育数字化应用落地,赋能“教育+AIGC”下好“先手棋”
- 增强教育强国“六力” 支撑健康中国建设
- 加强教育研究,引领教育实践革新
- 把握“三大属性”促进博士生教育发展
- 凝聚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合力 与会代表畅谈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 让人工智能教育的雨露惠及更多孩子
- 把握“三个特征” 建好数字教材
- 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
- 全过程数智育人探索:江苏省人工智能赋能高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成功召开
- 内蒙古初级消防员培训,包头初级消防员培训
- 律成自习室、功夫书院创始人龚雨欣|新生代创业者经验分享——龚雨
- 教育数字化调研团走进锐捷,共议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新思路
- 北京外办“领保进万家”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 湖北鄂州坚持“四位一体” 全面推进校外教育培训监管走深走实
- 全国校外培训行政执法工作现场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