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教服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年轻人的志向都去哪儿了?
相关专题: 综合资讯  发布时间:2014-04-23
资讯导读:上一代人应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机会,让他们的志向因多元而精彩,不会因无梦可追而自甘沉沦。  业余多读点书、学点技能?没

上一代人应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机会,让他们的志向因多元而精彩,不会因无梦可追而自甘沉沦。

业余多读点书、学点技能?没有动力;制订一份健身计划?懒得动弹;谋划一下未来几年的职业发展?等等再说吧……在人们身边,尤其在大城市,总能看到一些“无精打采”的青年,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也没太多物质上的欲望,只要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就能足不出户。工作学习太忙太辛苦?也不完全是。他们好像对未来、对自己没有太多期待,“志向”只是小学造句时考虑的问题。对这些青年,父母看着就着急:你的志向去哪儿了?

这些青年们的志向去哪儿了?恐怕不只是我们才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现象。日本作家大前研一在他的《低智商社会》一书中,将这类青年称为“无志向的年轻人”。他写道,以前很多日本年轻人的梦想是工作之后买辆轿车,新世纪之后的年轻人连这个欲望都没有了,他们“只对自己身边半径3米以内的事情感兴趣”。这么说并不意味着给这一群体贴上“没志向”的标签,而是逐渐浮现的这类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与其说这是青年人的问题,不如说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有关。对其深入剖析,有助于人们理解社会进程与青年处境的关系,进而让代际之间的相处更加包容和融洽。

公允地说,青年们并非没有志向,而是对“志向”的理解有些不同了。对他们而言,在周末的下午安静地喝喝咖啡听听音乐,找个不起眼的餐厅吃上一顿可心的美食,收到一张朋友从远方寄来的明信片,诸如此类,就能收获一份阳光的心情。这被称作“小确幸”,即微小但确定的幸福。至于上一代人的宏图大志,在他们看来既沉重又无趣。“人何必活那么累呢?”他们这么问父母,也这么要求自己,于是在外人看来,这就成了“没有志向”的表现。

和已经被污名化的“小清新”一词相比,社会学家更愿意用“后物质主义”来形容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意思是说,与追求物质财富相比,这些新一代的城市青年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更加重视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与拼命赚钱、拼命攒钱、拼命花钱的“粗鄙”梦想相比,他们更愿意玩玩音乐、开开网店、搞搞环保、当当“驴友”之类。所谓的“小日子”“小清新”“小确幸”,更像是对物质主义的反思和反抗。

如果我们在这个意义上看待“无志向”,那么它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值得重视的。这意味着价值目标已在代际之间悄然转变。这是社会在经历了一个财富急速扩张的时代之后,自然会有文化上的反应:通过一小部分已经“衣食无忧”的年轻人的行为,表达对何谓美好生活、何谓幸福人生的另一种理解。即便这种表达不足以成为主流,但至少值得聆听。

当然,这不是在为少数青年的不思进取找借口,相反,我们应该看到,财富的积累往往几代人才能实现,而消耗却很快。“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如果新一代的年轻人不能继承父辈身上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那么增长就是不可持续的。同时,上一代人应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机会,让他们的志向因多元而精彩,不会因无梦可追而自甘沉沦。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zixun_1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