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教服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杨东平:大学生就业难应有评价尺度
相关专题: 成功案例  发布时间:2013-07-18
资讯导读: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几乎已成定论。但是,究竟有多难,有没有评价的尺度呢?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几乎已成定论。但是,究竟有多难,有没有评价的尺度呢?

从2002年高校扩招之后的首届毕业生上市开始,毕业生总量不断打破记录,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为年复一年的新闻主题。对于突然增长的就业需求,市场的吸纳需要时间,难一点是必然的。纵观十来年的经验,每年新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基本都被消化了。可见,虽然有困难,但没有传说的那么严重,这是一个基本事实。还需要认识,劳动力市场中新增的就业大军有三个主体,即进城务工农民工、城市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比较而言,年富力强、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绝对不是其中的弱势群体,这是另一个基本事实。

那么,越拉越紧的大学生就业难的警报究竟来自何处?我的答案是来自不合理的就业率统计。警报总是在3、4月份拉响,因为在大四第二学期,大学按月进行的就业率考核开始了。4月、5月百分之十几、二十的统计令全社会惊心,然而,那是完全不科学的。因为在市场环境下的双向选择,高端人才就业岗位的匹配比低端人才复杂的多,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在毕业后花半年至一年时间找工作是很正常的,由于就业环境趋紧,一些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择业期呈延长的趋势。我们不应该像计划时代统一分配那样,要求离校时的就业率。以毕业前的“签约率”来评价就业状况,其严重后果,一是用签约率极低的虚假信息刺激人们的神经,加大了全社会的“就业恐慌”。二是在高压之下难免出现“注水的就业率”,破坏了我们对就业状况的真实认知。三是使得本科第四年成为学生四处求职面试的求职季,极大地冲击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育质量。

显而易见,随着时间后移,按月统计的就业率自然会逐渐提高。近年来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基本都在72%左右,统计时间节点是9月1日。如果统计12月底的“半年后就业率”呢?有一个现成的案例。2006年3月,国家人事部公布的2005年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截至12月31日,就业率为87.7%。比9月1日的统计值提高了15个百分点。如果再统计“一年后就业率”呢?估计还可以提高10个百分点。如果毕业生的一年后就业率超过90%,那么请问究竟有多大问题呢?

伴随全社会的不断重视,“月月紧逼”的就业率统计变成了“日日惊心”,央视开始每日统计公布就业岗位,这实在是不必要的。大学生择业如同谈恋爱,试问可以如股票市场那样时时统计吗?因而,我们需要理性认识“大学生就业难”,为这一“高烧”降温。事实上,国外大学考核的都是“一年后就业率”。建议按照国际惯例,将我国大学生就业统计的时点延至每年12月31日,进行“半年后就业率”的统计;再以次年7月1日为节点,进行“一年后就业率统计”。这样产生的就业率数值,更为真实可信,可以避免渲染不必要的社会性恐慌。

当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模式也需要变革,应当改变目前主要靠学校自报的方式,通过政府组织或委托,主要依靠统计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人才市场、社会调查机构等专门机构和中介组织,进行相对独立的调查和评价。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编辑:zixun_1  
本文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