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就业季,一个信息被屡屡提及:699万高校毕业生中,高职院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力压“211”院校;中职就业率更是连续三年高于本科院校。在公开场合,有人将其作为职业教育就业亮点加以传播。但欣喜之余,却很少有人洞见这样的现实——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就业率是否具有可比性?就业率攀比又说明了什么?
职业院校的就业率屡次提及,触痛的是“最难就业季”这根弦。但是,如果仅仅从就业率的绝对值上去与普通高校比较的话,根本没有任何价值意义。因为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原本就处于中国教育的两个层面上,无论是专业设计、培养方向都格格不入。即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从开始就不一致,只是在遭遇毕业季的时刻在一起碰上而已。如果拿着职校的就业率炫耀的话,本身就说明职业教育已经剑走偏锋。因为尽管职业教育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要宗旨,但“育人”的环节缺失,仅仅关注就业率的话就成为机械化的流水线,没有任何温度的职业教育走不远。
对于职业院校的高就业率,其实是天然形成的,因为其教育的本职工作就是培养“职业化”的学生,与普通高校有着明显区别,更与研究型高校分开。所以,对于职校学生的高就业率不是一盘值得炫耀的菜。一方面,职校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两者的就业定位不同,高职学生自我认知清晰,就业心理期望与社会需求吻合,因此能很快找到工作;最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相对增加,使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有提高的外部环境。由此可见,高就业率本身就是职校的天职,所以更是没有必要过度夸耀。
在现实语境下,个别职校或者研究者将职校的就业率特别指出不难说明职业教育本身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态势之下需要的是继续坚持不是沾沾自喜。因为在就业率的背后还隐藏着诸多的问题。比如,就业率高是不是就等同于就业好?如果仅仅是从数字上谈就业率的话,看到的将只是冰冷的数字。而就业率之后的职业发展是否符合学生的预期,能否真正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为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这才是关键的部分。因为就业率仅仅是个数字,并不代表着学生的未来。另外,在光鲜的就业率数字之下,职业道德建设是否成为职校的薄弱环节,即就业之后的流失率也值得反思,这需要职校在“育人”上努力,而不是将学生仅仅培养成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再者,细细分析也不难发现,部分职业学校之所以如此宣传自己的高就业率也有着自身的用心。那就是在生源危机之下,职业学校的生源岌岌可危,因为其处在高招录取的最后一个环节。所以说,高就业率就成为职业学校吸引学生报考的法宝。于是乎,每逢在高招季节,高就业率就成为了职校的宣传手段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手段。但是,职校吸引学生不仅仅仅依靠这个高就业率,应该有自身的特色和品牌。试想,如果所有的职校都将就业率视作一个招生宣传的亮点的话,就业率本身就会自动注水,成为一个膨胀起来的肥皂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