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教服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杨振宁对话莫言:科学和文学都是创造
相关专题: 出国留学  发布时间:2013-05-16
资讯导读:  “中国梦是会实现的。”杨振宁对“中国梦”掷地有声的期许,感染了台下一大批学子。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中国梦是会实现的。”杨振宁对“中国梦”掷地有声的期许,感染了台下一大批学子。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5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外人头攒动,仍有诸多的“粉丝”期待着挤进会场的机会。而场内的气氛更加热烈,找不到一个空座,连过道上都坐满了人。

当天,由书画巨匠范曾主持,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联袂为在场学子们奉献了一场科学与文化的思想盛宴。

谈起对科学的关注,杨振宁坦言,这与自己和父亲生活的年代有很大关系。那时,中国因为没有发展近代科学而备受凌辱和欺压。“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印刻在灵魂深处的感受。”讲到这里,杨振宁的眼睛略微有点儿湿润,仿佛回到了那个中国人备受欺凌并不断奋起的年代。

而现在,“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大学生对于前途的要求比较清楚,而且实在、努力”。杨振宁坚信,有着一批年轻而有决心的年轻人,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前途是非常乐观的。

与杨振宁的严谨相比,莫言对于“中国梦”的阐释有着文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他注视着观众,嘴角微露笑容,向大家举了“火星一号”计划的例子。“中国人报名的那么多,到天上去,这也是‘中国梦’的一种表达。”

台下的听众先是一愣,紧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大家就是大家。”回味着莫言的话,一位听众不禁向旁边的人赞叹道。

自去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人们一直很好奇莫言获奖时的想法,杨振宁也不例外。

“莫言,我想知道你获奖时是怎么想的?”杨振宁的提问得到了所有人的附和与支持。“好!”台下甚至有人在叫好。

莫言眯起眼睛,略微抬了下头。“我当时没有任何想法,我一直在观看,看了看国王的女儿,同时又回过头来看了看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整个过程都是在观看。”

紧接着,莫言又叹了口气,坦言获奖的感觉很奇妙,“自己好像成了被众人研究的科学对象,每个人都在聚光灯下给我做手术”。

文学关注的是人以及人的情感,科学关注的则是自然界及对其的认知。在莫言看来,科学和文学都是创造的过程。

两大巨匠的会晤,纯粹的科学家与纯粹的文学家你来我往,精彩交锋。观众们屏气凝神,安静地欣赏着这一巅峰对决。

“科学是猜想的学科。”杨振宁向台下的学子们解释说,“科学是在了解的过程中逐步地去证实。”因此,他特别推崇范曾的“真情妙语著文章”。“做事情必须要有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多加钻研和努力才可以顿悟。这句话道尽了科学研究的过程。”

“文学需要有幻想。”一旁的莫言也不示弱,简单的一句话阐释了文学的精粹。“一般来说,作家的想象都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之上,而科幻作者的写作则更要有科学知识的基础。”

然而,不管是猜想,还是幻想,科学和文学在创造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相通点。杨振宁和莫言都表示,想要达到巅峰,必须要有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搬运石头的毅力并付出焚膏继晷的努力,机遇只对在事业上有充分准备的人才有意义。

“小时候我是听故事的人,后来慢慢地我成了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成功也是在积累中一步步实现的。“大家在我文章中看到的华丽词语,都是从《新华字典》中翻出来的。”莫言又幽默了一把,台下欢笑声一片。

“自强不息”、“青春万岁”,临近活动结束时,对于年轻的学子们,两位巨匠特意以这两词相赠。他们认为,这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必备品质。杨振宁还以自己留学时的经历告诫处于迷茫中的学子们,一定要克服困难,寻找科研的快乐。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编辑:zixun_1  
本文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