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听到:砖瓦工一个月10000,木工一个月8000,按摩师一个月7000,住家保姆一个月5000,一汽普通工人27个月年薪。而大学毕业生出来2500,名校毕业五年案头工作者4000,博士找不到工作。海归有工作经验要求月薪5000被拒,这真是知识改变命运呀!”近日,这条微博被广泛转载并引起热议。苦学多年的大学生工资待遇、职场受欢迎程度远远低于农民工,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如何看待这一落差,记者采访了部分在校生及高校从业人员。
现象:大学生给农民工当替补
随着春节的临近,新一轮的“用工荒”显现。河北经贸大学的学生徐明对此深有感觉,性格开朗的徐明参加了几场兄弟院校的招聘会,“有几家酒店每个学校的招聘会上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在与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攀谈后徐明发现,酒店对大学生们期望很低,“临近春节了,饭店里服务员要回家过年,饭店里生意火爆,人手紧张,就从大学生里招聘”。尤其令徐明难堪的是,学历旅游管理专业,在酒店招聘人员眼中依旧没有竞争力,“大学生稳定性差、吃苦耐劳精神也不足,单位还是比较欢迎农民工”。大学生正在成为农民工的补充和替代。
面对体力劳动者高额的工资,正在为找工作发愁的河北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张羽经历了招聘会、网上求职后,对自己的就业预期越来越低,月薪两千已经是不错的待遇。比她小一岁的堂弟,在县城一家私营五金厂工作,每天班车接送、午餐免费,月薪2100元;同村60多岁的大娘,在鹿泉一家养殖场打工,负责打扫猪舍,每天开着电动三轮掏猪粪,月薪也能达到1800元,包吃住,“堂弟文化很低,上到初中就坚持不下来了,打扫猪舍的大娘更是大字不识,单从工资上看,我要找一份他们这个待遇的工作也不容易。”张羽村里也有一些乡亲从事泥瓦匠、木工、粉刷这样的活计,高薪确有其事,“以前农忙的时候,他们还会回来收割,现在回来秋收的越来越少,直接用收割机了,每家都有一笔账,回家收割耽误的工钱远比雇收割机要多”。
对于这些农民出身的张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是工资高,可是也很辛苦,工作时间、环境等都是不如意的。有的工作很累很危险,前几天不是还报道了在郑州农民工住在高架桥下被冻死的新闻,张羽说自己受不下这份苦。“现在每年寒假回家都有点不适应了,”习惯了学校宿舍里热乎乎的温度,张羽回家冻得伸不出手。
毕业生初次就业落差显著
2013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河北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韩福明主任介绍,这么大规模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在就业层次提高方面确实存在难题,一部分大学生初次就业会出现心理预期与岗位结构不匹配的状况。韩主任认为,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什么难题,关键在于如何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选择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难存在两个层面:一是大学生就业需求远高于提供的岗位数量,毕业生没有就业机会。二是就业岗位待遇和大学生就业理想之间存在着各种差距,从而形成就业难,招聘也难的境地。“工资”不是衡量工资高低的唯一标准,我们还要考虑工作行业、职位、工作环境、社会声誉、劳动保障等因素。另外,大学生和农民工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群体,其人生轨迹和就业前景完全不同。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主要是专业技术型或脑力劳动型,农民工侧重于相对简单的技术性体力劳动(但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大学生就业更关注于个人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可雇佣性,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从表面看,大学生起薪和农民工可能有差距,但大学生的上升空间却比普通农民工大得多,当大学生工作几年掌握一定经验后,其上升潜力会更大,薪水也会明显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