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一间教室里,人们介绍我时说,这位“教授将给我们上一堂关于语言发展及各种不同英语之间的区别的课”。这个班上有42名学生来这儿学习英语,他们都将书本摊开,手里拿着笔,期待着。
这些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时,站起来,给出他们的答案。没有漫无目的的对话,没有走神。这是很常见的。
中国教育充满了成功。英语被当成一门学科来教,而非一次经历。中国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语法、句法、标点、习语和句子结构。他们对英语的掌握、了解比许多澳大利亚学生还要好,还要多,还要精确。
这一成功部分得益于卓越的教学。中国老师的备课是一流的。在我观察的一堂课上,一位老师在讲所属格,这是我见过的上得最好的课之一。
那位老师准备非常充分,她的解释一针见血,她在黑板上写下的例子都是相关且明确的。另外,她还准备了幻灯片,这些幻灯片非常棒。上面布置了作业,最后一张写的是“感谢听课”。
我们的学校也有中文课程。在澳大利亚的教育被分裂成好多碎片时,中国在两件事上胜过了澳大利亚:教学质量以及刻苦用功带来成功的文化。
中国的理解是,通过学习英语,未来几代人将能随意行走世界,到任何地方做生意。而在澳大利亚,学习第二门语言的学生人数剧减。
在联邦政府发布《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白皮书的同时,中国教育正指明道路。部分是因为中国对成功的强调,以及卓越的教学方法。
人们只需看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结果就可了解中国的成功。2009年,上海的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素养方面的世界排名中独占鳌头。
这一结果令PISA的负责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感叹道:“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超过了许多西方国家。”
这也不仅仅基于城市。施莱克尔说:“上海是个特例,但更令我惊奇的是,来自贫困省份的成绩真的很好。在中国,教育是走出去和成功的关键,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贫困学生的成绩会令任何西方国家羡慕。”
在中国,学校被视为勤奋和努力的地方。同时,学校也是成功的孵化器。
施莱克尔说,在中国,学校楼房说明很多问题,即使在非常贫穷的地区,“你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个社会正在投资未来,而非眼前的消费”。
在中国,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很长。一些学校早上7点半就开始上课,到下午5点半才放学。高年级学生也许要学到晚上10点半。看到教室里坐满高三学生,全都埋头看书,而教室里并没有老师,这很令人震惊。
施莱克尔说,这是中国在PISA测试中超过其他国家的部分原因,“在中国,超过90%的孩子会告诉你:‘如果我刻苦学习,我就会成功。’他们承担起责任。他们可以克服困难,并说‘我是成功的主人’,而不是将其归咎于制度”。
批评人士称,中国学生接受过多的考试,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具有误导性。在上海,教育制度强调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
澳大利亚的教育需要从中国的成功中学习经验。中国成为排名第一的国家的道路很简单:权威的、信息充足的和激励的教学之道;自我激励、志向远大和专注的学生;以及定期的外部评估。至于班级规模,简单到不需要多想。在中国,42人的班级并非少见。最重要的不同在于老师。这就是龙的教育,而其结果是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