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祝贺校友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作家李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文学评论家白烨、《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以及从事莫言作品研究的相关人员和北师大文学院师生一起参与了该座谈。
导师童庆炳:标签应重于现实,而非“魔幻”
与会人员大都表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以唤起社会公众对于文学的关注和兴趣,也可以让中国文学、尤其让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上获得更多的注意。座谈会伊始,莫言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时的导师,患病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特意从医院发来视频录像作为庆贺,并表示他个人认为,当下对于莫言“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应更多着重于现实主义,而非“魔幻”。文学评论家张柠表示,他个人更喜欢莫言早期的中短篇小说,感觉这些作品已经把莫言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对莫言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一直在用一种欢乐的文体表达苦难的经验。
旧作业披露,曾想写“玩战争”题材
曾在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作的作家研究生班,给莫言授过课的何镇邦和韩兆琦也都饶有兴致地说起莫言当学生时的一些状态和故事。教授古典文学的韩兆琦披露了当学生时的莫言,交过的一份作业。作业的题目是看《史记》的体会。在文章里,莫言对“刘邦与项羽”的成败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刘邦体现出的一种追求结果的活法,而项羽则体现出一种追求过程的活法,这两种态度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将成功归给刘邦,失败归给项羽。他觉得项羽并不是一个失败者。文中,他还表达了当下很多人在说“玩电影”“玩电视”,而他想做的是“玩战争”,这里的玩其实就是侧重于过程的一种态度。
不回避争议话题
座谈会上,很多人提及莫言遭遇的巨大争议。作家李洱认为这是因为每个读者都期待从一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个人经验或者生活,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至于有相关评论家认为莫言的魔幻写法会稀释对于现实复杂性的批判,他的理解是,莫言的魔幻是一种想象,也是一种记忆的生长,所以说它是对复杂现实的反弹更为妥当。更有一些学者表示,所谓的魔幻传统并非都来自西方,从六朝志怪、唐传奇、明清笔记中,都能找到中国本土的魔幻传统。
- 链接
莫言如何与北师大结缘
据悉,莫言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并于1991年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师从时任北师大研究生院副院长的童庆炳。上世纪80年代,童庆炳去中国作协的鲁迅文学院上课期间,作协表示有一个愿望,就是要给中国青年作家办一个能够拿硕士学位的作家研究生班。童庆炳最终拿到同意中国作协的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作的批件,开始举办正式的有学历的研究生班。据了解,最后,这个班吸收了四五十人。目前当红的作家如莫言、刘震云、余华、毕淑敏、迟子建等都在这个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