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多年的“异地高考”问题,年底能否解决,能否让期盼已久的家长们看到曙光?对此,专家并不乐观。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日采访多位专家都表示,异地高考全面放开的可能性不大;从国家层面需设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否则会引发更加复杂的问题。
异地高考治标不治本?
上海市政府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年底前将公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上海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案。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
“能在现有的报考条件上放开一条小口子,就非常不错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本报记者表示。
他认为,《意见》中所说的“原则上应于2012年底前出台”,说明了在时间上还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很多地区还不可能在短期内拿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异地高考开放的尺度非常有限,理想中的全面放开,希望不大。
“对北京来说,在原有的户籍基础上,稍微放开一点口子,比如说增加有居住证的人员的资格;对上海来说,在户籍和原有的人才居住证的基础上,再增加少数人,仅此而已。”对于年底前北京和上海或许会出台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案,熊丙奇如此预计。
在他看来,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之下,单纯改革异地高考制度,“根本没有出路,只会带来更加复杂的问题,路会越走越窄。”
熊丙奇认为,正是因为现行的高考制度,导致了各地高考录取指标的不均衡。像北京、上海等地高考录取指标远高于其他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异地高考,并不能解决全国高考不均衡问题,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获得高考特权,纷纷涌入大城市。这样一来,上海等地政府最担心的人口膨胀问题随之而来。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新的教育不公平会接踵而来,毕竟“有多少人能够来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这公平吗”?
熊丙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要打破高考特权。“政府放权,把考试组织权交给社会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把考试选择权交给学生,打破高考的权威地位,以及现在的按计划集中录取。”基于全国统一性的自主招生,在全国机会是一样的。异地高考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国家应设定现阶段目标
但在葛剑雄看来,“全国统一标准、一张卷子”的教改也不尽公正。他提出质疑,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怎么办?全国义务教育水准差异还很大,还是要对部分地区有所照顾。
对于《意见》的颁布,葛剑雄认为,设计方案的权限下放到地方,并非明智之举;能不能做好方案,关键在于中央政府是否明确现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他看来,目前颁布的《意见》中,目标和界限并不明确,而这些必须由国家层面下达,而非地方政府所能及的。
比如说增加录取名额,他以复旦大学为例,复旦大学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学校,现在应教育部要求,该校在上海本地招生人数不超过30%。
“这个指标现在复旦已经做到了。但是这样的比例是否能够满足异地高考放开的要求呢?公众能不能接受呢?这不是上海市可以做到的,国家教育部应当明确现阶段的最低标准。”葛剑雄告诉记者。
“异地高考”已热议多年,其根本是为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实际上是一个教育公平问题。
但葛剑雄认为,教育公平的前提是社会公平。在当前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差异很大的情况下,教育要做到完全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义务教育首先要实现全国统一水平,对任何迁移的学生,一视同仁,不问户口和居住年限。在他看来,这是现阶段可以通过各方努力实现的。第二,对于从高中到高校的非义务教育,政府要保障的是受教育者的基础权利,而不能保障每个人都能入学。
在昨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教委正局级巡视员尹后庆表示,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上海升学考试的方案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人口过快增长与城市承载力的矛盾。但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利益矛盾不会成为方案考虑的主要问题。
但葛剑雄认为,如果相关目标不明确,各方的利益很难平衡,矛盾依旧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