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凌云 图:网络
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孩子父亲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
孩子父亲认为老师的做法存在偏差,题目问的就是如果你是孔融会怎么做?这原本就是一个主观题,既然题目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分类,就说明这两种题型是有性质上的区别。客观题有标准答案,而主观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标准答案,这也是孩子爸爸对学校教育“单一”思维教育的质疑。
这位父亲的质疑有理有据,现在多元化的社会主张思想解放,主张多元化思维,仅就教育而言,不应该单一死板,否则很容易教育出“一根筋”的学生。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毕业大部分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有些甚至在家啃老?除了个别学生自身原因,教育缺陷的使然也是重大因素。我们国家的教育过于注重书本教育,注重“标准答案”,把学习知识框在一个狭窄的框框里,孩子稍有迈出边线,就要被严厉呵止,标准化的生产线,战战兢兢接收知识的孩子就是这样成为一件件不符合“社会质量标准”的滞销品,直至形成全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
再说说小学生的老师应不应该在孩子“我不想让梨”的答案上扣分,哪种方法最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是完全画上大大的错号?还是酌情减分?还是用其它处理方法?这能显示出老师的教学理念及对儿童行为纠正方法是否合理。
刚上小学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今后能成为拥有什么样品质,成为什么样性情的人还有待塑造,而塑造孩子未来的责任基本上扛在老师和家长身上。我相信这个小学生写上的答案完全是心里话,但凡是孩子思想真实流露的就应该予以支持吗?未必。孩子不想让梨,首先要知道他为什么不让梨,询问这一点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们大人理所当然地用自己的思想衡量孩子的思维,这个前提方式就是错误的。
长时间和儿童接触,我越来越觉得研究儿童心理的必要性了。有时在李凌云儿童自由绘画乐园中,有的孩子会抢自己喜欢的粘贴画,这一行为在大人眼里看来是自私的表现,但如果老师能了解孩子为什么要抢,他们的答案却不仅仅是:“因为我喜欢,所以我要抢。”乐园中曾经有一个孩子就只是因为粘贴画上有妈妈和小宝宝的图案,他想粘贴好送给妈妈当礼物。听到这样远离“自私自利”的答案,你还会训斥孩子不懂事吗?
文章来源: 李凌云博客
如果这个小学生没有其它理由,单纯地因为想占有梨而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老师可以在卷子上画个问号,事后可以引导学生,让他知道“谦让”是种受大家欢迎,并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品德。粗暴的“×”不能改变孩子思想,只会让他们学会虚伪,学会死板,受到应试教育的毒害,要知道,脱离人情的教育不能引人深思,冷冰冰的对错不能启发学生对未来,对前方的思考。
学习贵在能思能想,能把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活”,能维持正确的观念不偏离珍贵的道德品质,都说成才要先成人,这比任何问题都难解决,要成人,就要教育和培养,就不是犯错“打叉”这样简单的事。许多家长都在质疑现今教育,其实他们未必是在质疑答案,因为教育没有标准答案,他们只是在质疑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如果简单单一,不能因材施教,那就是素质教育的漏洞,是表面素质,实质应试,只是“披着羊皮的狼”,这样的教育何谈祖国的花朵,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