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刚毕业来到特教学校工作时候的情景,如今已经做了13年特教老师的刘清华仍然记忆犹新:1997年,刘清华来到师资短缺的大连普兰店市特殊教育学校报到,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尽管上学时已经对特教工作有一定了解,但当她实实在在面对一群残障孩子时,还是十分震惊。
她带的班有11个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三四岁。有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有的智商偏低,生活不能自理;有的语音模糊,说话不清;更多的则是没有听力的聋童。刘清华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漂亮孩子人人爱,“丑”孩子更需要人来爱。
对住校的孩子们来说,老师就是他们的妈妈。当时还不到20岁的刘清华,尽管自己也还是个孩子,但她很快进入了“妈妈”的角色。
孩子们生病了,刘清华送他们去医院,还垫钱买药;孩子们摔伤了,刘清华为他们细心包扎;天冷了,刘清华督促他们加衣物;孩子们睡不着觉,刘清华就轻轻地拍呀拍,直到他们入睡。
班上有个孩子叫于馨,是一名聋生,年仅5岁,生活还不会自理,时常把大便拉在裤子里。每当这时,刘清华就赶快烧好热水,把于馨的屁股洗净擦干,再换上干净衣服。然后,再拎着脏裤子到水房去冲洗。寒冷的冬天,手刚伸到水里,就浑身打寒战。刚开始时,她是强忍着恶心做完这一切。后来,习惯了,看到再脏的衣服也不吐了。
“你知道吗,每当我洗完衣服回到教室时,孩子们都一拥而上,跑上来给我焐手焐脸,还抢着把衣服晾在暖气上。那一刹那,我只感到幸福。”刘清华讲这些的时候,眼泪一直在眼眶里转。
刘清华的班里大多数是聋童。俗话说“十聋九哑”,因为听不见而造成失语,但声带却是健全的。对于孩子的家长来说,他们是多么希望听到自己孩子亲口叫他们一声“爸爸!妈妈!”
为尽快找到好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学会发声,刘清华用棉球塞住自己的耳朵,对着镜子反复试,终于摸索出一套“形声教学法”,利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如何发声。比如,在发“P”音时,刘清华拿一张纸条放在嘴前演示,学生一目了然,再经过几次训练,很快就掌握了要领。
这样训练了两个多月,学生们的发音就开始清晰起来。有个家长来到学校看孩子,没想到孩子清晰地喊了她一声“妈妈”。她激动地拉着刘清华的手说:“刘老师,你知道吗?为了这一声‘妈妈’,我等了8年啊!”在刘清华的精心教导下,爸爸、妈妈、老师、学校、读书等一个个词语从孩子们嘴里迸出来……
毕业10多年了,刘清华还是瘦瘦的。她一个月工资也就900多元。可是,平时班里只要缺少什么物品,刘清华就毫不犹豫地从家里带来。每年假期,刘清华都会自掏腰包,到偏远山区的困难学生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并为他们带去各种书籍和学习用品。
因为对残障孩子缺乏理解,或者对残障人教育工作的漠视,很多人离开了特教岗位。但刘清华却一干13年。她说,她要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残障孩子,让这些孩子在残缺的世界里也能拥有彩色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