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教服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灰色儿歌”缘何大行其道?
相关专题: 官方服务  发布时间:2010-03-24
资讯导读: 保证书、保证书,保证以后不读书手心手背,狼心狗肺 3月21日,世界儿歌日。记者采

“保证书、保证书,保证以后不读书”“手心手背,狼心狗肺”……

3月21日,世界儿歌日。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孩子们的口中,少了阳光、单纯的美丽童谣,却不时蹦出这样一些带有恶搞、暴力色彩的“灰色儿歌”,令不少家长十分担忧。教育专家表示,要理性应对“灰色儿歌”折射出的教育和社会问题,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健康、阳光的“绿色儿歌”充实孩子的心灵。

“灰色儿歌”恶搞成风

日前记者在济南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小学年龄段的孩子,发现他们对各种各样的“灰色儿歌”并不陌生,许多孩子都能随口哼几段。

记者发现,“灰色儿歌”大都改编自经典儿歌、古诗词或流行歌曲,充满恶搞成分。比如励志歌曲《真心英雄》被恶搞成:“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补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流行歌曲《牵挂你的人是我》被改编成:“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

“灰色儿歌”有的轻松诙谐,比如“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但也有一些充满了厌世、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比如“祝你一路顺风,半路掉坑,两腿一蹬,壮烈牺牲。”

“灰色儿歌”泛滥折射教育困境

“灰色儿歌”流行让不少家长感到担忧。山东菏泽的学生家长朱长文对记者说:“小孩子唱儿歌的越来越少,唱流行歌曲和改编后的‘灰色儿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些歌曲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灰色儿歌’流行,反映出‘绿色儿歌’缺乏。”长期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利芳认为,相比于儿童小说和童话故事而言,属于儿童诗范畴的儿歌创作当前比较匮乏,家长和学校用得更多的还是那些流传多年的经典儿歌。

李利芳说:“我的孩子快3岁了,我也感觉现在选到满意的儿歌很难。书店里也有一些新儿歌,但总觉得口感不是很好,说教味、知识性太强,缺少天真烂漫的感觉,缺乏文学韵味。”

“现在许多孩子唱的歌曲还是我们自己小时候学的。”从事20年幼儿教育的山东省某民办幼儿园负责人马凤兰告诉记者,现在新创作的儿歌传唱度不高,孩子不喜欢,学校只能自己创作一些幼儿歌曲,但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创作数量、质量都不行。

对于“灰色儿歌”的大量出现,李利芳认为,不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灰色儿歌”是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孩子身上的投射,值得成人反思。

比如,现在幼儿教育重知识轻艺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孩子压力过大,网络文化和流行歌曲无孔不入等。孩子喜欢恶搞其实是叛逆心理的一种表现,用“灰色儿歌”的形式发泄一种不满情绪,这不完全是坏事。“不过,对于那些确实不健康的‘灰色儿歌’,要加以正确引导,减少传播渠道。”李利芳说。

呼唤童真味足的“绿色儿歌”

“净化社会风气、改善教育环境是抵御‘灰色儿歌’的根本之策。”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权朝鲁曾对“灰色儿歌”现象进行过专门调查。他认为,许多不良的儿歌是孩子通过电视、网络、图书和周边人身上耳闻目睹学来的。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音乐人、新闻媒体,都应该有意识地行动起来,采取积极的措施,创造、传播更多健康的“绿色儿歌”。

山东省曹县磐石办事处沙果园小学幼儿园园长王曼建议,应该加大对儿歌创作和儿歌教育的支持与投入,提高儿歌创作人员的素质,同时加大对优秀儿歌作者的奖励,多创作一些高质量的新儿歌,这样孩子才会乐于接受。优秀的儿歌应该是内容要简单,旋律要优美,易于传唱,同时内容上要健康向上,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利芳认为,创作“绿色儿歌”,不能一厢情愿地将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从他们的需求和特点出发去创作儿歌,这样才能让他们逐渐远离不健康的“灰色儿歌”。

来源:新华网   编辑:admin  
本文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