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来,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诸如“学生冬季长跑”、“每天锻炼一小时”、“中考体育考试加分”等多项旨在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开展、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举措,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并没有明显好转,距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5年内实现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的目标更有明显差距。(据3月21日《中国青年报》)
一部经典的老电影《霍元甲》叫好又叫座,用家喻户晓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的民族精神和责任给了人们深刻的启示。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片段:一位俄国人来津卖艺,并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见了广告,并听说俄国人还当场信口雌黄,侮蔑中国人无能,极为气愤,当即邀怀庆会馆主人农劲荪和徒弟刘振声前往戏园,见到俄国大力士在台上吹嘘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病夫之国”如有能者,可登台较量。当时霍元甲在台下不顾众人劝阻,一个箭步,气宇轩昂地跳上戏台,开门见山地说:“我是‘东亚病夫’霍元甲,愿在这台上与你较量”。
相信所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为霍元甲的民族气概和勇气喝彩。为什么一位来自异国的人士站在中国的领土上当众大肆宣称“病夫之国”,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的历史时期,霍元甲对武术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在武夫或大侠的水平上,而他和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近代中国,深受鸦片的毒害,国人无论是身体还是思想都已变得软弱武力,“东亚病夫”成为时代的耻辱,而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的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武术”作为中国四大国萃之一,在拥有健壮身躯的同时,其精髓在于武者精神和勇气。
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健体习惯已经载入了历史,在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也即将成为历史。而今天,我们不谈“习武”,不谈“尚武精神”,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全社会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今天的《中国青年报》有这样一个故事:那是今年春节前的一个下午,秦女士从超市买回米、面、油、水果和饮料等年货,由于丈夫不在家,秦女士打电话让儿子到楼下帮着拿东西。“其实没什么重活,就是让他把东西从车上一件件拿到电梯口,50斤的大米,我都能搬得了,这孩子竟然说搬不动。”秦女士压低了声音说,“我开始以为是他怕累,偷懒,后来才觉得,他可能真是没那么大劲儿,他搬了其他东西,来回几趟后就吃力的不行。我当时真是又惊又气。养了这么大一儿子,人长得像模像样,怎么会这样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
相比之下,两个处于不同时代的人,健康体质状况也有所差别。而这些差距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境遇。据《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初步调查显示,因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因家庭教养方式过于溺爱和娇惯,我国74%的家长从来不带孩子一起运动,近70%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就不允许出去运动;在升学和考试压力下,我国近70%的毕业班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参加课外辅导,平均每人要参加3个辅导班,最多的要参加6个;将近70%的学生在上课日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间超过两小时;当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减压方式是上网、听音乐、看电视、和同学聊天,选择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的只有约32%。
诚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我们已经不再是“东亚病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了改善和提高。然而,据调查显示,人们的健康体质已经开始逐渐下滑,尤其是青少年体质状况更是不容乐观。“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的信念也正在开始逐渐向网络等虚拟空间蜕变。但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传统文化的国家,“全民健体”的民族精神和全民健康体魄的优良传统不能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