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扎扎实实开展对口支援共同促进吉首大学发展
2004年,教育部批准吉首大学列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由中山大学负责对口支援。五年来,中山大学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以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和学科建设、数字化校园为重点,扎扎实实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吉首大学也以此为契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师资与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吉首大学教师在职提高,已接收吉首大学入选“质量工程”的青年教师29人到校进修课程或访问学者,7名图书管理人员做短期培训,4名教师到校短期课题交流、培训。二是攻读学位、开展博士后研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吉首大学报考中山大学的教师,在职培养24名教职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3名教师做博士后研究。三是干部挂职。至今,全校共接受吉首大学12名处级干部到相关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派出2名干部到吉首大学挂职。挂职干部在学校工作期间,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政策水平、管理水平,还推动两校相关单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中山大学两位干部大大推动了吉首大学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相关学院的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合作。
——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积极向吉首大学介绍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管理、法学、化工、地理等学院领导与吉首大学相关学院领导多次召开本科教学座谈会,对如何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进行研讨,派出知名教授专门做关于学校本科生培养模式、理念、体系方面的讲座,为吉首大学更新教学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二是帮助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为了配合吉首大学申报基础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中山大学校领导出面协调并亲临指导、专家组多次现场指导、工作组帮助建设中心网站、准备申报材料。2007年底,吉首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是湖南省属高校中唯一被教育部确定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此过程中,有力地促进了吉首大学化学学科本科生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三是教师支教。学校先后选派4名教师到吉首大学执行支教任务,还组织多名教授短期教学,短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专业课程的讲授。部分院系的教授、博导还参加吉首大学研究生论文答辩,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关。
——注重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龙头,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支撑点。一是指导学科建设。学校多次组织院系领导、知名专家到吉首大学指导学科建设。通过召开座谈会、开设讲座、兼任博士生导师等方式,为吉首大学相关学科建设和发展把脉。二是开展学术交流。管理学院、法学院、历史系、化工学院等院系与吉首大学相关院系开展了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先后组织专家到吉首大学开设学术讲座40多场,帮助吉首大学师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全校师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三是开展科研合作。两校侧重于开展跟湘西区域发展有关的旅游规划、民俗研究、湘西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等合作项目,包括教育部重点基地重点项目的子课题《湘西地区文史资料系统整理研究》、《湘西民间文献叙录》等,还为吉首大学教师出版学术著作撰写推介文章、宣传科研成果,推动了吉首大学的学科发展。四是开展产学研合作。管理学院梁奇教授主持的湘西州项目“湘西药材的普查”,邀请吉首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部分教师参与,为两校教授共同服务地方经济进行了有益尝试。
——以信息化建设为龙头,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管理水平。一是数字化校园建设。2009年,在多次到吉首大学现场指导的基础上,按照中山大学信息化建设的市场化运作理念及以提高办学效益为宗旨的原则,将吉首大学酝酿多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路付诸实施,经多次洽谈,中国移动湘西分公司、湘西州建设银行共投资1140万元,而学校仅出资40万元。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十个子系统已经进入建设阶段,手机射频卡一卡通已正式启用并成为国内高校第一家在多领域开展使用的大学。这项工程不仅给吉首大学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带来一场深刻变革,而且其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平台在全国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这种学校和企业合作双赢的建设模式给全国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多所高校已慕名前来学习交流。二是数字化教室建设。中山大学支持吉首大学成功申报3个数字化教室的建设任务。通过数字化教室,两校首期建设共享的“中外优秀文化讲座”系列讲座实现在吉首大学网络直播。三是资源共享。经两校协商,中山大学在吉首大学图书馆开通了5个VPN端口,满足吉首大学师生进行科研检索、开展科研的需求。四是硬件建设。为支援吉首大学图书资料建设,中山大学向吉首大学捐赠了9800册图书,价值近22万元;部分院系还建立了研究著作互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