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采取切实干预措施有效遏制中小学生近视眼高发态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根据中央7号文件精神,上海市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使中小学生近视眼高发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新发病率明显降低。
一、调整中小学校教学计划
上海市领导提出要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天多睡一小时,每天吃好一顿营养餐”,为此,上海市调整中小学校教学计划,严格控制教学时间总量,推迟中小学生早上到校时间。从2007学年起本市中小学作息时间调整为小学上午8:15、初中上午8:00、高中和寄宿制学校上午7:45以后安排集体教育教学活动,不得提前安排。
二、确保“3课、2操、2活动”
从2007学年开始,上海市调整并增加了学生体育活动课时间,实行“3课、2操、2活动”,即各个年级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时、2节体育活动课时,每天安排广播操或健身操(不少于1遍)、眼保健操(不少于2遍),有效保证了上下午各10分钟眼保健操时间。此外,要求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加强巡视,指导学生正确按摩穴位,有效缓解视觉疲劳。
三、实施教室光环境改善工程
在《教室照明要有亮度更要有舒适度》课题研究基础上,课题组制定了基于国家相关标准的《上海市中小学校教室专用灯具及现场照明技术要求(试行)》。根据这一标准,上海市教委与市卫生局共同制定了教室光环境改善扩大试点三年计划。2007年-2009年,投入专项经费约7266万元,对全市970所学校的21968间普通教室、7999间专用教室、733间阅览室进行了光环境改善。经国家电光源质量测试中心(上海)抽样检测,改善后的教室光环境各项技术指标基本符合技术要求,实现了教室照明“见光不见灯”的无眩光舒适效果,约65万学生受益。经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对不同学段的2.2万名中小学生监测显示,中小学教室光环境改善工程已经对预防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控制和延缓学生近视眼的加深显现出一定效果。
四、加强监督,普及可升降课桌椅
2003年1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中小学校课桌椅GB/T 3976-2002标准。上海市教委会同市区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中小学课桌椅生产质量加强监督检查,防止不符标准的课桌椅流入校园。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对生产课桌椅的厂家进行公开招标,确保进入学校的课桌椅符合国家标准,同时要求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长发育需求,为其配置与身高相适应的课桌椅。2009年,上海还修订“普通中小学校教学装备标准”,将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高的合格课桌椅列为学校必备的教学设施之一,并将其列入对学校的督查内容。
五、以宣传教育为主,实施分类干预
对未近视学生开展预防近视行为干预,主要以规范小学生读写姿势、指导实施眼保健操正确的操作方法及传授多种减缓眼疲劳技能为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达到控制和降低近视不良发生率的目的。
对已近视的学生开展医学干预。采用国内外较为成熟的近视干预手段,对宝山和卢湾区近3000名患有近视的学生进行了药物治疗,对其中250名真性近视的学生免费验配了合适的眼镜,对部分配戴眼镜但仍然度数不断加深的儿童进行特殊验配,如为100名学生免费验配了渐进镜,为50名儿童免费验配了隐形眼镜。
六、开展培训和发放防近知识宣传册
上海市教委会同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和市眼病防治中心制定了针对本市中小学校卫生保健教师防近知识的专题培训计划,对部分区的学校卫生保健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同时邀请本市知名眼科视光学专家教授编写《上海市学校卫生保健教师眼保健知识培训试用教材》,结合2009年爱眼日“关注青少年眼健康”主题,组织专家编制了眼保健系列宣传挂图和儿童近视、弱视常见眼病防治宣传折页计6万余份,发放到各区县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宣传材料。同时还组织拍摄近视眼防控专题片,通过学校网络电视联播网滚动播出对学生进行防近知识的宣传。
七、加强健康教育宣传,落实防近措施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方案》,上海市教委要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督促学校认真落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大力开展普及防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关注学生的用眼状况,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合理安排课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眼保健操的方法和要领;按照国家制定的学校卫生各项标准,努力改善校舍环境及教室的采光和人工照明条件,合理配置与学生身高相应的课桌椅,确保照明、课桌椅达到基本标准;定期与家长联系并定期开展防近知识讲座,指导家长合理安排学生居家期间的学习、阅读、饮食、睡眠、看电视、使用电脑、玩电子游戏等近距离用眼的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