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銶琚职校工学结合班学生在企业实习。(资料图片)
提起广东顺德,就会使人联想起美的、格兰仕、康宝、海信、科龙等知名家电品牌,这里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顺德人说,顺德的经济社会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
那么,在顺德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和推动着它前进呢?
政府:吹响资源统筹配置集结号
【见闻】身兼数“职”的职业学校
在顺德职业中专校门口,并排挂着几块牌子:国家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广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定点培训单位、顺德计算机培训基地、佛山市顺德区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记者站在这些牌子前看了半天也没记全。
在学校一层的报名窗口,记者看到三五成群的人正在报名参加短期培训或相关等级技能考试。闻讯赶来的苏锦熙校长解释说,顺德职业中专一校有多重功能,除了按计划招收全日制学生外,还是顺德安监局、技监局、交通局、财政局、建设局等职能主管部门的定点培训单位。为了方便开展对外培训业务,学校特地把校门开在了交通便利的国道旁,培训大楼紧挨着校门。
在顺德,记者发现,这里的职业学校大多身兼数“职”。除了区属的职业中专和梁銶琚职业学校外,各镇属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也是多年坚持“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办学模式,不仅按需求招收全日制职校生,还能够集中优势资源,面向人人开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培训和多种层次的学历教育。
常常听到有地方抱怨,政府各部门因利益纷争而使职业教育资源分散。但是,在顺德,却全然是另外一种格局。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统归教育部门管理。政府把劳动、交通等部门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资源和技能培训统交给教育部门,其他职能部门不得另起炉灶。为此,政府还成立了一个职业教育领导小组,专门对资源进行统筹和协调。比如,顺德职业中专和顺德技工学校就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使得职业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避免了部门间的重复设置和无序竞争。
追溯顺德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主导是顺德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推动力。通过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资源,顺德政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顺德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陈锡釗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不只限于财政投入,更重要的是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具体体现在整体规划、部门整合和区内两个实训中心的建设上。”
在政府的统筹和资源配置下,顺德职业教育经历了三次较大的结构布局调整。1992年开始,顺德统一规划、协调中职和普通高中的发展,要求每个镇在办好一所普通高中的同时办好一所职高。1997年,顺德中职学校进行首次大规模结构布局调整,撤销普通中学附设的职中班,将两年制的职业学校改为三年制。2002年,顺德又进行第二次中职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将职业中学都更名为职业技术学校。
目前,顺德区拥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在校学生8700多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3所,在校学生3万多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所,年总培训量超过18万人次。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7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6所,省级示范性成人技术学校5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的比例为4.5∶5.5,基本实现了普职均衡发展。顺德区政府还牵头建设了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和顺德中专两个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依托这两个中心,顺德职业教育实现了集约办学、资源共享。
目前,顺德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及岗位培训为延伸,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相衔接,满足了群众终身学习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覆盖全区。
顺德区政府在促进中职教育发展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在规划布局上,政府确定区办好梁銶琚职校和顺德中专,镇街各自办好1所至2所中职学校;在统筹资源上,集中建立实训中心,突出优势专业,倡导工学结合。2000年以来,顺德区镇两级财政共投入8.4亿多元用于新建、扩建和充实职业学校,仅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就由1997年的13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1.7亿余元,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实力大大提高,政府为职业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做到了职成一体,顺德11所镇属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多年来坚持“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办学模式,让老百姓尝到了随时可学、到处能学的甜头。
【点评】顺德区主管教育副区长曹洪彬:
顺德经济以民营为主,全区有2万多家企业、2000多家外企,企业对职业教育有需求。事实证明,谁提前介入职业教育,谁就获得了选择有技能高素质劳动者的优先权,谁的产品附加值就会提高,企业利润也会上去。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的确可以再造生产力。顺德职业教育能有今天的发展,不是哪一个人、某一个文件决定的,而是得益于顺德历届政府一以贯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识和制度化建设。
学校:依托产业办特色职业教育
【见闻】“一校一品”对接地方产业
在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实训中心的数控机床旁,记者见到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的何立胜和湖南省湘潭市工贸中专的罗哲两位老师。他们俩是来这里培训学习的。搓着沾满机油的手,两位老师一边回答着记者的提问,一边测量着加工件的尺寸。何立胜说:“机会太难得了。我们那儿的学校哪有这么好的老师教,更没有这么先进的机床,所以除了上课,我们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拿来上机了,有时连电话都不愿意接,生怕浪费时间。”
在另一间实训车间,一所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在进行车锉工种训练。学生们告诉记者,理论课上完后,他们都要在实训中心集中训练一个月。
顺德王牌产业是制造业,其下辖的10个镇和街道,在制造业领域却又是各有侧重,形成了一个个投资活跃、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记者在顺德各个镇采访时发现,在政府的主导和资源配置下,当地职业学校准确把握顺德经济产业集约化的特点,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专业,从而形成了“一校一品”、对接产业的发展格局。比如,梁銶琚职校的数控技术、模具、烹饪专业,均安职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北滘职校的建筑专业,陈村职校的物流专业等,都是各具特色。
龙江镇家具加工产业发达,对设计、创意的需求日盛。顺德区教育局捕捉到这一信息后,就指导龙江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先河。随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层面也开设了该专业。去年4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20多件参展作品现身米兰国际家具展。
伦教街道是国内著名的珠宝首饰加工基地,当地的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借助这一优势开设了首饰设计专业。不久前,学校与周大福集团创始人、香港知名企业家郑裕彤先生加大合作力度,宝石鉴定专业也应运而生。大良镇是顺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服务业发达,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因此开设了美容、美发以及公共营养专业。
顺德职业学校以当地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为导向打造品牌专业。2002年之前,根据顺德电子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陈村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建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并将之打造成学校的骨干专业。2003年,学校了解到陈村镇将要建立一个华南地区最大的压力机械市场时,又及时调整机电专业,向机加工方向发展。到2004年10月,当顺联国际机械城在陈村开张并投入运行时,该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经成为省重点建设专业。
据了解,为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顺德区政府和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先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调整。调整后,全区职业学校专业发展呈现出主次分明、内容新颖、紧贴市场、适度超前的特点,使专业设置进一步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求。并且各个学校都已经具备了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的能力。
目前,顺德区职业教育共有34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5个。在专业建设方面,从教育局到学校都有一套规范的制度,从专业的报批到专业的评估,均实行规范化操作,引导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沿着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点评】 顺德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陈锡釗:
顺德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与现代产业升级密不可分。企业用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评价标准,职业教育必须善于抓住机遇,适度超前发展。这要求职业学校必须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办好特色专业,提高教育质量。顺德在近几年招生规模基本稳定的状况下,已经把走内涵发展道路、办特色职业教育作为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着力点。
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促自身发展
【见闻】 职业学校承包企业生产线
2009年12月15日,对于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学校正式与海信科龙签署协议,承包了海信科龙的一条生产线。梁銶琚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100多名学生正式上线工作。
按照双方合作协议,该生产线由企业提供设备及原材料,学校自主生产经营,承包这条生产线上的产值和产量;生产线上的管理、技术和岗位操作工种,则由职校学生在校企双方派出的教师指导下完成。
校长黄瑞兴告诉记者,这是一条具备生产实际环境的实训生产线,学生可以体验到真实的生产环境。这种合作方式,既服务了企业的生产需要,又服务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这样的合作不仅使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所需相匹配,而且培养过程也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这是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走向更深度合作的开始。
顺应企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定位,只是顺德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优质职业教育才是最终目的。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由于双方的利益不对等、目标不一致、动因不相同而往往停留在松散的参与合作阶段,难见成效。但在顺德,从上世纪90年代借鉴德国“双元制”开始,到2009年海信科龙公司为梁銶琚职校单独建立“梁銶琚职校生产线”,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记者看到一组统计数字:近年来,学校每年为顺德培养活跃在美的、康宝等知名企业和餐饮业的毕业生1000多名,而为各个企业委托培训的员工则每年保持在万人以上。
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依归,这是顺德职业教育存在与大发展的根本保证;充分利用职教资源,提高员工职业素质,这是企业优化与增产的重要措施。顺德校企合作,可谓相得益彰。
20年来,顺德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中,创造出就业主导、政府服务、战略伙伴、交叉培训、工学交替、“订单式”、“冠名式”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如顺德中专汽修专业分别与丰田公司和通用公司合作举办“丰田班”、“通用班”,学校引进公司培训教材补充专业教学计划,按照公司规格培养学生,公司为学校配置了完善的教学设备,丰田公司还设立每年3万元奖学金,资助学生学习。勒流职校与骏业电子有限公司合作举办“骏业班”,在企业为“骏业班”建设了教室和宿舍,实现“零距离”教学。
顺德职教的校企合作结满了丰硕的果子。3年多来,仅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就面向社会、企业开展了超过1.2万人次的培训。2007年9月,勒流职校与骏业电子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企管班”,按照企业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在4年内每年为企业培养40到50名中层管理人才;被称为“粤菜开山鼻祖”的顺峰集团,将梁銶琚职校烹饪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厨师的上佳人选,现在集团1/3的厨师来自这所学校;与容桂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已久的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则把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企业招聘生产一线员工的一条重要途径,计划每年通过校企合作招聘员工;2009年,海信科龙公司更是为梁銶琚职校建立了一条独立的生产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顺德职业教育留下了一串创新而坚实的脚印,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试验田和样本,也成为顺德教育声名远播的品牌。
【点评】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贾少谦: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也在不断调整,过去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关注更多地是放在对高端人才、职业经理人和高级技术骨干的吸纳上。但中国的企业发展到今天,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升,需要更多有良好职业素养、职业追求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着眼未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应当更多地站在国家发展和解决当前劳动力结构性缺失这样一个战略角度去思考更长久的合作,这样既解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学生的出路问题,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
专家观点
政府企业学校拧成一股绳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
政府配置教育资源,企业提供人才标准,学校对接产业需求。在许多地方,长期以来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政府、企业、学校三者间的关系,在顺德得以理顺。这就是被顺德人称为“官产学”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顺德模式”。
“顺德模式”最大的启示就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与学校这三大力量拧成一股绳。
政府的力量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统筹、整合和顶层规划的设计。顺德区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通过统筹规划、统筹经费、统筹管理,避免了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能的重复设置,使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企业的力量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引领和人才规格的确定。企业介入职业教育,其产品附加值就高,利润就增长。而各有侧重的产业集群制造业,需要与之匹配的技能人才,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依赖性,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劲需求。
学校的力量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定位。顺德职业学校身兼数“职”,既根据经济发展建设品牌专业,又开展应用科技研发;既招收全日制学生,也开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培训和多层次的学历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