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教服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高考改革 自主招生联考为上 给教育更大天空
相关专题: 教育资讯  发布时间:2010-03-31
资讯导读:近日公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近日公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为“海宝一代”绘出求学蓝图。其中,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再次成为关注焦点。高考改革,如何给教育更大天空?专家建言献策。

自主招生联考为上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60%,高考录取率约为85%,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竞争的重心上移到对优质高教资源的竞争。针对这一情况,上海的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其中,复旦、上海交大2006年起探索“预录取”式自主招生模式,通过“自主笔试+面试”的形式每年在上海录取约500名考生。

高水平大学招生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上海版纲要”有专门阐述:若干高水平大学探索实行“独立考试、自主招生”的办法。不少专家指出,探索自主招生势在必行。但自主招生不等于高校自主考试,有序步入“联考时代”才是大势所趋。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自主招生还是“各自为政”,从报名到笔试、面试往往前后持续四五个月时间。而考生为争取更多进入名校的机会,抱着“都冲一下”的想法,往往会参加多所学校的自主招生选拔。如此三四场“小高考”下来,不仅疲于赶考,更加重了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

专家建议,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设计更好的自主招生方式与流程。如与公布的国家教改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接轨,“探索高水平大学联考”。

复旦大学研究室主任刘承功坦言,一些发达国家的模式已非常成熟,可以借鉴。如,美国的SAT考试,是全国高中生的“会考”,更是名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之一,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学生高中各科成绩总评、教师推荐信等,选择各自“心仪”的学生。去年起,上海交大、清华大学等已“试水”5校联考,学生一次笔试,可凭成绩同时向其中2到3所学校提出申请。

专家同时指出,教育部门也应对高校自主招生联考进行规范与统筹,若放任不同的高校各自寻找伙伴“自由恋爱”,很可能造成联考“乱象”,反而有违初衷。

强化会考严管出口

除研究型大学外,本市高职高专院校同样是招生制度改革的“探路者”。2005年起,上海高校专科层次自主招生,高校自主命题、自主录取,考生不需要再参加高考。目前参与的高校已达到24所,每年自主招生1万余人。去年10月,市教委发布《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试行细则》,要求上海高中生3年内完成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技等10门学科考试。今后,学业水平考试不仅将取代毕业考试,其成绩还可作为部分自主招生的高职高专学校直接录取的依据。

此次公布的“上海版纲要”进一步明确,在建立并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高职高专院校实行“综合评价、注册入学”制度。此举将“解放”更多学生,不用再多考一次高职高专的笔试,即可接受学校选拔。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章仁彪教授认为,此次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强化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这一“会考”的功能,这为各类学校选拔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多元的通道,使其可根据专业需求更加高效地选择合适学生。但放宽“入口”的必要条件是严管“出口”,这对高校全程控制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若能真正做到“宽进严出”,也将反向推动考生更加谨慎地选择学校、专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分类入学因材施教

高考制度改革,是中学、甚至小学教育模式改革的信号灯、指挥棒。“上海版纲要”专门阐述:改革按照“多元评价、多次考试、自主选择、自主招生”的原则,解放“高水平大学和高职高专学校”两端,稳住“其他本科高校”这一中段,意在铺就“多车道”的成才之路。专家指出,这为中小学教育辟出更广阔的天空,同时提出挑战。

特级校长杨明华说,打破高考“大一统”的努力,建立多元录取机制的改革思路,有利于中学更好地因材施教,这也与征求意见稿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增强普通高中教育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等目标契合。中学可在夯实基础学科教育的同时,针对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特点的高校,给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选择。而减去过重的应试教育负担后,学生也有更多余力按照自身兴趣探索、创新。

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分类入学考试”,学生得以“量才而考”,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成绩好的,冲刺名校联考;成绩中游的,搏击全国统考;成绩稍弱的,也不必勉强高考当“陪练”,直接选择喜欢的专业进入专科学习。

学校、社会舆论等都应以此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家长缓解焦虑,不再过度关注一次高考结果。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admin  
本文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