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一下子新来了16名农村孩子,年轻女教师彭佳一开始很头疼:这些孩子的方言不好懂,以前学的教材和现在的又不是同一套,教起来有点吃力;有的孩子生活习惯也不太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可是,不到一年,这群孩子就变了样儿,无论是考试成绩,还是各项活动甚至比赛,都脱颖而出。
“只要用心帮助这群孩子,他们也能学好。”彭佳说。彭佳工作的长沙市雨花区五一小学,是一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五分之一多的长沙,让这些学生和城里孩子一样学得好,成为长沙很多教师的共识。
要让那些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相对较差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得好,习惯了教城区孩子的学校和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我们要求每所学校都要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要格外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长沙市教育局局长彭新说。“物质关怀,心灵呵护,特长发展”,这12个字概括了长沙教育部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特别关爱。
在长沙,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发现,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的实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读书,最需要关注的已经不是上学费用问题,而是心理健康和学习能不能跟得上的问题。这些学生来自乡村,普遍家庭贫穷,满口方言,绝大部分家长没有能力和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不少学生放学后还要带弟妹、帮忙做家务,这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存在学习困难、难以融入城市、难以融入班级的情况,成为需要特殊关注的特殊人群。
对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长沙都实行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财政不少拨一分钱。除“两免一补”外,家庭困难者,所有费用全免,芙蓉区甚至连校服费都免了。有近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岳麓区,针对农村孩子特点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如望新小学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吃苦耐劳的特点,着力发展摔跤体育运动,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摔跤体育特色初步呈现。雨花区提出要格外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该区砂子塘二小是“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培训实验学校”,数百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积极参加机器人大赛,2008年学校参加第十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4名获奖学生中有3人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事实证明,只要教师教育得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样表现优异。小雄刚到五一小学插班报到时,一口方言,下课也从不与人说话。班主任何嫣在班级活动和游戏时刻意让他表现出自己的优点,还教从来没见过电脑的他学上网,申请QQ,并让他当上小组长。一系列措施下来,小雄像变了个人。
长沙市教育局还着手建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求学追踪系统,争取及时准确掌握这些孩子是否流失,流失到了哪里,以便采取相应办法。正是这些综合措施,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和逐步提高。
长沙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的22万学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占了6万多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一直是长沙市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从2004年开始,长沙市执行“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千方百计解决这些孩子的入学问题。长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困难和矛盾最突出的是雨花区,这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多达2万多人,占学生总数的43.7%。
“2万多学生,至少需新增教师1000人,以每个教师人均3万元计,每年光教师工资财政就得新增投入3000多万元。”雨花区教育局副局长王青春跟记者算账。他说,曾经有专家算过,义务教育阶段每增加一个学生,政府就得增加投入5至8万元。雨花区近年投入3个多亿,新建学校7所,改扩建22所,新增学位3万多个,基本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学上的问题。
伴随着长沙市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创业富民政策的推进,全市教育经费连年增加,全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得来”的问题基本解决。
“每个孩子都是小小的天使,不管他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只要老师能为他们付出一颗真心,他们都会是最美丽的。”彭佳在她为自己的班级专门建立的“大拇指”博客里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