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各高校研究生录取名单陆续出炉,不少考研失利的学生以及没到合适工作的留档待业人加入“校漂族”。笔者走访了大学城高校周围“聚居”的“校漂族”,再次成为焦点的“校漂族”表示:“我们选择做‘校漂族’,是因为我们需要安全感。”
“我现在还是每天早上准时7点起床,8点去图书馆,12点到饭堂吃饭,已经很规律了。每天走在熟悉的校园里就觉得舒服,有一种安全感。”李丽仪是广东工业大学09届毕业生,毕业一年了却不愿意离开学校,在学校附近和朋友租了间小屋复习考研,今年考研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她还是决定做“校漂”,“看来只能看看能不能找份工作了,边工作赚些费用边复习,但真的不想离开学校。”
对李丽仪的室友陈蓉来说,校园是她唯一的想留下来工作的地方。“我是历史专业的,除了搞研究就是做历史老师。之前去做过文秘,可觉得不合适我,在公司找不到安全感,还是喜欢校园的纯净和祥和。现在准备考教师证,平时都要去听课,住学校附近方便又舒服。”
据了解,除了极少数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又不愿意离校的边缘群体外,目前,“校漂族”大体可以分成五类人群:一类是想给学历镶金的“考研敢死队”;一类是为了职业理想而暂时打工,却时刻伺机跳槽的“打工派”;一类是等待签证、漂洋镀金的“留洋帮”;一类是对社会存在逃避心理、留恋校园恬静生活的“恋校派”;一类是少量坐吃家庭财富的“潇洒派”。
08年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律专业的吴畅听到自己被成为“校漂族”微微一笑,“其实很正常啊,我现在在天河区工作,但是那里房租贵得不敢去想,而现在大学生有地铁有BRT,去上班也挺方便的。最重要的是学校里气氛好环境好,星期可以去打个球跑个步,还可以去图书馆看看书,而且住得比较安全。还是校园比较让人安心。”吴畅说,他的两个在越秀区工作的同学因为准备换工,也准备搬回来一起住,加入“校漂一族”。
有专家推测,在北京、广州、郑州等地的高校周围,“校漂族”已达数十万人。四川外语学院老师辛文娟表示,“校漂”现象或多或少表现出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对社会的缺乏安全感,他们希望生活在“温室”里,对校园产生强烈的依赖感。“社会给不了他们安全感,他们只能‘校漂’,但这样下去他们就会像温水里的青蛙,追求校园的安全感,当觉得校园环境已经不适合生存下去时,想跳出去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