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出版社的样书之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大四学生徐艺嘉终于长出了一口气。这部名叫《横格竖格》的长篇小说是她高二时的作品,时隔5年后终于出版。
对于这本书的反响,徐艺嘉并没太高的期待:“大学生出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如今,随着写作方式的变化和出版渠道的畅通,大学生出书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种类在不断丰富,出书的心态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民营出版兴起,出书渠道增加
本科毕业时发表处女作的青春作家何小天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够写出点儿名堂,“主要是因为现在出书的渠道比以前多了”。
2003年还在湖南大学读书时,他便在网络上开始创作,毕业时他推出处女作《穿过风花雪月的年少》纪念大学生活,迅速风靡网络,随即吸引到出版社将其出版热销。目前他已经出版了4本长篇小说,其中《谁的青春不能错》一书还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
何小天认为,民营出版机构的出现,使出版书籍不再是知识精英的“专利”,“以前只有国有出版社,审稿程序很严密,现在有了民营书商,只要热门的东西都可以做。”
“以前写书得一个字一个字地手写,这种苦不是谁都能坚持的。”在何小天看来,出书变得容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脑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他的一些从事网络写作的朋友,每天可以写到一万字。“写完以后可以毫无障碍地发表在网络上,点击率高了自然会有书商主动来找。”
何小天的成名正是基于他自己总结的这两个原因。
对于何小天而言,民营书商的兴起,使得他的文学梦想得以实现。而对许多出于其他目的出书的大学生而言,民营书商机构也为他们的作品得以面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只要自己愿意出钱,便可不用经过严格的审稿程序,满足自己的出书心愿。
自费出书,打造加厚版简历
上海某大学的孙鑫,前一段时间忙着给全国各地的同学亲友邮寄赠送自己的新书。
在寻找出版社的过程中,孙鑫遇到了困难:“曾经以为大学生出书本身就是一个卖点,但后来才发现,像我们这样尚无名气的作者,很难得到正规大社的青睐。”
受阻之后,孙鑫选择了自费出书。他向一家出版中介支付了3万元,中介从一家知名出版社购得书号,负责书的排版印刷工作,并以冲抵稿酬的名义返还给孙鑫一千册书。
孙鑫出书的动机遭到了他班主任的质疑:“不务正业,哗众取宠。”孙鑫觉得老师的批评固然有道理,但他的做法也不是不可解释:“如今的大学生,升学、就业等方面都面临激烈的竞争,出一本这样的书,相当于一份加厚版的简历。”
孙鑫表示,自己本不急着出版这本书,因为觉得自己的水平离像样的出版物还有一定的差距。之所以匆匆出版,主要是为了给保送研究生增加筹码。“现在竞争如此激烈,让别人快速全面地了解我,没有什么办法比让他看我的书更方便。”为了在保研时脱颖而出,在中介的建议下,孙鑫对书的内容作了调整:他本想出一本单纯的散文集,但后来又放入了一些学术作品。
对于孙鑫所出版的这类“加厚版简历”类的书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有所体会。在历年的研究生入学面试中,他经常遇到类似情况。肖东发表示,学生的动机可以理解,但应当量力而行。人才的录用有一套系统的考察体系,而不会仅从简历一个方面来评判。
剪刀加糨糊,攒书热度不减
去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的周晓楠在学校BBS上看到一则兼职信息,招聘历史图书撰稿人,15万字,有5000元报酬。周晓楠觉得有点“手痒痒”,再加上当时缺钱花,就把这个项目接了下来。
打开水木社区、我爱南开、南大小百合等国内著名高校BBS的兼职信息版面,时常可见此类“攒书”的兼职信息。
“在‘出版社—民营书商—撰稿学生’这个生产链条中,学生充当了工作量最大、成本最低的一环。”肖东发认为,这也是书商热衷寻找大学生充当兼职撰稿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观察各大高校BBS此类信息时发现,这类兼职报酬标准大多集中在每千字10元~30元,且多数会强调“出版时无法署名”。
不过学生似乎对此并不在乎。还有学生在采访中表示,即使有机会署名,也会主动放弃。
“这种‘满纸荒唐言’的东西,编完以后都不好意思再看第二遍,又怎能署上自己的名字,让别人笑话。”北京某大学的吕晨说。他曾是一个资深“攒手”,攒过的书不下十本。
吕晨不愿意署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担心出现版权方面的问题。“编书这事情完全是体力劳动,剪刀加糨糊,拼拼贴贴就搞定。”据他介绍,编书的方法就是在互联网上大量搜索相关材料,然后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写。“练熟了,一天可以攒上百页。”
不过,曾经资深的吕晨现在已经远离了攒书,因为他最终发现,参与“攒书”,一方面助长了出版界的不良风气,向图书市场输送了大批粗制滥造的产品,一方面也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而更大的损失,则在于原创能力的下降。“习惯了信息的拼贴整合,我发现自己好像越来越不会写东西了。”